蜂巢剧场官网|北京蜂巢剧场|蜂巢剧场演出|蜂巢剧场演出信息
首页演出信息全部票品订单查询场馆介绍新闻资讯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蜂巢剧场

    今年乌镇戏剧节的开幕大戏,是由本届戏剧节艺术总监、国内著名戏剧导演孟京辉执导的新版《茶馆》。由于这是自去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开始放开《茶馆》的版权后,为数不多的新《茶馆》排演,同时又是由“先锋戏剧”导演执导,因此孟版茶馆可谓年度最值得关注的国内戏剧,从项目公布的一刻起就吊足了人们的胃口。

    10月18日乌镇首演后,孟版《茶馆》又在苏州和杭州两地巡演,引起剧烈反响。某种意义上说,孟版《茶馆》引发的轰动是巨大的成功,经典重排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能以全新的面貌打破人们对这一尘封已久的作品的既有认知,并引发讨论,这一版《茶馆》注定将载入史册。

    导演孟京辉对《茶馆》所做的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是将剧本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剥离出来,放置到一个更广阔的、更普适的情境架构中;尔后,通过新的材料和新的呈现方式,反过来去逼近原作中蕴含的意义。

    语言学家索绪尔曾区别过“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概念:“历时性”强调一个系统发展的历史性变化,而“共时性”指审美意识能够在撇开一切内容意义的前提下,把历史上一切时代的具有形式上的审美价值的作品聚集在自身之内,使它们超出历史时代、文化变迁的限制,在一种共时形态中全部成为审美意识的观照对象。

    如果一个导演排演《茶馆》关注的是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和北京的地方文化,即使将细节打磨得再精细、考据得再严谨,他关注的仍然是“历时性”;而如果借《茶馆》去关注个体在时代中普遍的生存状态、关注个体在历史中的处境、关注个体的精神困境,那么可以称得上是对“共时性”的一次发掘。

    孟版《茶馆》属于后者。

    对于这一创作过程,值得商榷的点有很多,但其中最没有价值的讨论,当属“是否忠于原著”。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哪怕不能接受这一版的文本解构,也会抱有较开放的态度,来面对此次经典的重新演绎。

    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这样的解构,是否带给了我们启示?带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是否有效地带给我们启示?这些“启示”是陈词滥调的新瓶装旧酒,还是独树一帜的推陈出新?

    可以肯定的是,这一版茶馆不是在给出某个具体的答案,而是更关注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如果局限在一个文本之中、顺着一个逻辑演绎,北京人艺的版本已经将其做到极致。而为了生发出新的思考,这一版《茶馆》创作者做的一个重要工作是发散。

    发散,是对目标对象的一次头脑风暴,通过想象、联想、类比等方法像不同方向扩散,从而打破僵化的思维定式,得到多元的、独特的结果。

    这一版《茶馆》首先是文本上的发散。杂糅了诸多不同的文本材料,除了老舍的其他小说作品,还包括布莱希特的诗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片段和海纳·穆勒的《哈姆雷特机器》剧本等等。对于原文本,也做了很多发散,表现为对一些细节的关注和放大。

    熟悉孟京辉戏剧风格的观众,可以从《茶馆》中看到许多导演此前其他作品中的元素,《茶馆》是导演美学语汇的一次集中展示。以另类的方式重新演绎文本使之产生陌生感,也可以被看作是创作过程的发散工作。

    这些手段,不仅仅是观众直观能感受到的舞台美术和演员调度等,还包括对待和处理文本的方式。孟京辉的戏剧作品是注重文学性的——这与许多人对“先锋”的刻板印象似乎不符合。

    孟京辉的大多数作品都以经典作品为基础,看似对文本大胆地拆解重组,实际上从未消解过文学性,甚至以一种或许观众不一定能领会的方式扩大了文学性。换言之,其作品是迷恋于文学性的,是追寻诗意的。

    《茶馆》也是如此,“文本轰炸”下,观众无所适从,因为创作者不再致力于阐释文本的含义,而是怀着崇敬的态度向文本致敬,将文本赤裸裸地陈列以彰显其美。

友情链接:红剧场  北展剧场  朝阳剧场  梨园剧场  正乙祠戏楼  老舍茶馆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499号
蜂巢剧场(http://www.fengchaojuchang.org.cn/) 

备案号: 京ICP备14062245号-17

蜂巢剧场地址:东直门外新中街3号东创电影院三层